据温房网综合报道:温哥华大发展的脚步,近年来从没有停止。既然立志成为国际大都市,那Oakridge、Broadway、Renfrew这些开发项目显然还不够。
就在近日,温哥华市长沈观健呼吁市政工作人员探索“五大瑰宝地区”的规划计划,这些地区目前都是工业区,但在市长看来发展潜力巨大,未来能成为商住一体区,其中有些区域距离交通枢纽站其实很近。
它们分别是:Burrard大桥南端的原Molson啤酒厂、Main St&Terminal Ave工业区、Science World周边的市政府工业用地、Marine Gateway旁边的工业用地、Mt Pleasant工业区。
这些工业区看起来都不算大,单独拿一个出来都无法和百老汇等大型项目相提并论,但就如市长所说,它们的位置特别好,要么在市中心附近,要么在核心干道天车站附近。
可是,重建这些区域并不简单
将居民区重建成“新居民区”,涉及到的审批工作很小,但从大型工业区转变为居民区、商住一体区,或者全新CBD,以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困难重重。
沈观健认为,当务之急是处理这五个区域的重新分区申请,深入研究每个区域的重建潜力、在技术政策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可行。
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大温地区多年以来将这些地块设置为“受保护的工业用地”,就像是一些百年遗产屋不允许拆除那样,这些工业用地最初设定也不能改造,就看沈观健政府能够孤注一掷。
虽然温哥华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但同样的现实是,温哥华工业用地也很短缺,一旦将这么多工业用地改建住房,那会有损经济发展、减少工作岗位数量。
有些工业用地,早已名存实亡
好消息是,其中的一些工业用地,早已不能创造足够的价值,已经是半废弃状态,不光是政府希望去改变用途,周边的民众也是“翘首以盼”。
比如,温哥华南边的工业区比邻新兴住宅社区,卡车通行所需的主路到达性已经大不如从前,外加未来天车站附近交通导向开发计划势在必行等原因,这些工业区必须要做出让步。
与其空置、停工,为什么不尝试改变用途呢?
以Marine Gateway为例,试问高层公寓居民希望阳台外的景观是“废弃工地”吗?
至于温哥华市中心周边的工业用地,已经被认为是“影响市容”,应当和市中心整体风格统一。
另外,如此寸土寸金的位置,哪怕市政府不心动,自然还会有开发商建商们心动。
其中的一处,改造规划已有眉目
目前温哥华市政府最“心动”的,无疑是Concord Pacific拥有的、占地7.6英亩,比邻温哥华Downtown的原Molson啤酒厂旧址。
其实早在疫情之前,Concord Pacific就打造了“量子公园概念”,希望将这块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建设多栋高楼,最高25层左右,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英尺。
除了提供3000套住宅外,还有30万平方英尺的创意、办公、零售、餐饮空间。
但因为疫情等原因,计划迟迟没有开展,但已经属于5个工业区中最有眉目、最知道未来发展方向的区域。
它的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原住民租赁公寓计划Senakw,最高的一栋公寓楼高达58层。当原Molson啤酒厂旧址开始动工后,Burrard以南的天际线又会被刷新。
Marine Gateway二期,会在工业用地建设?
前文提到的Marine Gateway,则是有望成为第二块被建设成大型居民区的工业用地。
PCI Developments公司一直寻求在这块占地5英亩的工业用地上开工,建造多高层公寓,并且提高租赁房屋比例。
另外,该区域还会建设额外的零售、餐饮空间、创意空间,还会预留一些轻工业用途的空间。如此一来,Marine Gateway会更加完善成熟。
Mt Pleasant工业区,则是5个工业区里最大的,西到Cambie、北到Second Ave、东到Main St、南到Broadway。距离Broadway开发计划较近,市政府也在探索让它融入未来Broadway版图的可能性。
虽然没有明确规划,但市长表示需要向Marine Gateway和Molson未来计划看齐,成为“广泛用途的新区”。除了住宅零售餐饮外,该区域可能还会建设新的酒店。
Main St工业区,会是“创新中心”
Terminal Ave&Main St工业区的思路会和其他工业区不同,未来方向是“创新中心”,里面会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轻工业、科技公司办公室、艺术文化设施等等。
住宅也会建设,但只占很小一部分,配备规模适中的地面零售、餐饮。第五个工业区被命名为“Railtown”,比较小,但却吸引了知名公司Aritzia的注意,其高管希望在Railtown建设全球总部。
沈观健强调,这5个工业区如果进行住宅化转变,还得考虑家庭需求,比如开设更多公共活动空间、开设更多托儿所等等,绿地比例也得有所保障。
温哥华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城市,而是瞬息万变。有朝一日,温哥华真的成为人人认可的国际大都市,也不要觉得惊讶。
来源:温房网综合Daily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