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heglobeandmail报道:经济学家在措辞上一向谨慎,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国家银行6月发布的《经济监测报告》(Economic Monitor report)格外引人关注。
报告作者指出,加拿大最大的房地产市场——安大略省,正处于“混乱”之中;在卑诗省,房地产市场也“步履维艰”;而在全国范围内,市场“仍在放缓”。

加拿大的住房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当联邦住房部长 Gregor Robertson 在5月被媒体问及房价是否应该下跌时,他的回答很明确:“不应该。我认为我们需要提供更多住房供应,确保市场稳定。房地产在我们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
他的表态令不少人感到困惑,包括经济学家、渥太华大学“夹心阶层住房倡议”(Missing Middle Initiative)创始主任 Mike Moffatt。
Moffatt 告诉《加拿大新闻社》:“如果房价不下跌,就根本不可能让中产阶级普遍负担得起住房。”
为什么政府要维持房价稳定?
对房主来说,贷款买房并不难;但租房者想要融资购房却并不容易。
那么,住房部长为何如此坚持“房价稳定”?原因在于:加拿大政府其实并不愿意用一场“可负担性危机”换来另一场更惨烈的“中产退休灾难”。

从表面看,房价下降是解决加拿大住房危机的“显而易见”办法——《环球邮报》社评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增加住房供应,满足需求,房价自然回落。然而,在过去20年中,房价与收入的比值已经上涨了70%以上,而供应却严重滞后。

安大略省建筑业与土地开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多伦多地区的新屋销量正体现出这种“混乱”局面:2024年5月的销量仅为345套,比10年平均水平低87%。按常规,5月应售出约2,750套新屋。
中产家庭负担三居室的压力
Moffatt博士根据《国家住房战略法》定义了中产阶级应能负担的住房标准:“任何一个年轻的中产家庭都应能在任何社区买得起一套三居室住房。” 这类住房通常是地面导向的独立屋、半独立屋或联排屋。
他进一步指出:“只有拥有权为基础的三居室以上住房,其增长与5岁以下儿童数量的增长高度相关。”
换句话说,这类住房不仅是中产家庭需要的,也是支撑生育率和未来人口结构的关键。
而现实却是,二十年前,卑诗省或安省的年轻中产家庭通常将40%至4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这类住房;而现在,据加拿大按揭与住房公司(CMHC)统计这一比例已上升到约60%。

加拿大总理卡尼(Mark Carney)的住房计划承诺投入数十亿资金,到2035年每年建造50万套新房,但究竟会建造哪些类型的住房,却让人难以想象。
如果Robertson部长的话属实,那么绝大多数新建房屋将不会是产权所有、三居室或以上、面向地面的房屋,无法满足有5岁以下子女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需求。这些房屋的价格将低于同类现有房屋的价格。

房价一降,房主退休净值蒸发
对于年轻或年长的房主来说,出售房产获得的资产净值,是他们退休生活的重要资金来源。
当前,加拿大仅有38%的劳动力拥有雇主注册养老金计划;绝大多数人需要靠自我积累养老。而实际情况是,不到40%的纳税人向注册退休储蓄账户(RRSP)或免税储蓄账户(TFSA)存钱。
加拿大退休金计划(CPP)和老年保障金(OAS)远不足以支撑普通人的退休生活:CPP在65岁时的平均月领取额约为$900加元,而OAS则仅够维持最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
正因如此,许多中产加拿大人近年来几乎是通过“还房贷”的方式来“存养老金”,他们指望在退休前卖掉房子,用套现所得来产生被动收入。
但问题来了——以加拿大税后家庭收入中位数70,500加元为参照,要让住房真正“可负担”,卑诗省和安省的房价需下跌40%至50%(当前平均房价分别为约100万和86万加元)。
然而,这一跌幅将使依靠房屋净值退休的家庭,每年收入损失数千加元。
“稳定房价”=保住中产退休生活
为维持房价稳定,渥太华正寄希望于未来经济增长带来工资提升,从而缩小可负担性缺口。而Moffatt博士的研究指出,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二十年甚至更久。
住房部长如今面临的是“苏菲的抉择”,两难困局中只能选其一:
-
- 如果让房价继续高企,年轻家庭将被永久挡在房市之外;
- 如果任由房价大跌,许多中产房主的退休净值将严重缩水,未来陷入贫困。
而住房部长 Robertson 不断强调“市场稳定”,似乎表明他的立场已定:宁可保住现有中产家庭的资产与退休生活,也不愿看到一场全面性的房地产贬值潮将成千上万的房主推入老年贫困的深渊。
来源:超级生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