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房网综合报道:在疫情期间,国内流行一个概念叫“消费降级”:降低消费体验、个性要求和品味层次,转而更考虑低价、高性价比的商品,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经济和就业压力。
在压力下,不少人选择了移民 —— 其实不管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很多选择移民的人无非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甚至有乐天派是这么认为的:欧美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是国内的好几倍,而欧美国家房价可能还没有国内贵,买车也更便宜。至于日常支出嘛,算上汇率肯定高些,但不会高的离谱。
还有人打起了如意算盘:我在国内当白领,一年拿个20万人民币,就算我在温哥华找不到白领工作,当个小职员、甚至做做体力活,一年也能拿个四五万加币,折合人民币还更高。
什么,移民到温哥华,体会的却是消费降级?这些乐天派肯定觉得:“那一定是你太没本事了,在海外没有立足之地。”况且,能移民的人,普遍经济条件还不错,怎么可能去了“梦寐以求”的加拿大,反倒变得抠抠搜搜?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在大温华人论坛上有一篇热帖,名为“中产阶级的我,移民到温哥华,才明白了什么是消费降级!”
首先,收入真没比国内高多少
国内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标准大约为30万,差不多等于5.66万加币;能移民温哥华的家庭,最起码也是中产水平,因此拿国内中产指标比温哥华平均值很合理。
温哥华家庭中位数平均年收入是8.5万加币左右,其实也就比国内中产家庭收入高出不到50%,压根不是人均GDP体现的4倍、5倍差距。
问题来了:在国内夫妻两都工作是常态,可到了加拿大,要忙于照顾孩子、适应生活、处理房子、处理各种事,又有多少新移民中产家庭能做到夫妻全工作?一般都是只有一人工作。
这么看的话,国内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移民温哥华后,实际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在国内的多。如果温哥华真的方方面面都比国内便宜,那生活质量倒也能保证,然而……
房价直逼北上广,超过国内二线城市
每个人生活中最需要的“大件”当然是房和车。众所周知国内房价已从巅峰期滑落,而温哥华房价却一直坚挺。
在五年前、十年前,温哥华的房价折合人民币每平米,差不多是介于国内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之间,而现在却明显超出了绝大部分的二线城市,直逼一线城市。
比如温哥华市中心新公寓楼的尺价在1600左右,800平方英尺的公寓128万加币,相当于74平米的房子要价678万人民币,平均每平米9~10万人民币,妥妥的一线城市价格。
什么,不能比市中心?哪怕20、30公里外的本拿比Metrotown、高贵林中心、素里中心的新公寓,尺价1000+的公寓也是比比皆是,平均每平米也要在6万人民币以上。
试问,拿着差不多的工资,而如果你又是来自国内二三线城市,并且把房屋也算是“消费”范畴的话,怎么可能不降级?
车价曾经有优势,现在没了
在温哥华,包括在整个北美买车,曾经的优势让国内人艳羡。比如在2014年,购买“BBA”的高端SUV,在温哥华只需要花8万多加币,当时汇率又很低,折合人民币还不到40万。
而在国内购买这些高端越野车,算上各种税收,到手价格差不多要100万。工资差不多的话,在温哥华买车、尤其是买豪车,便宜了多了去了。
可是,随后的车价经历了此消彼长。比如同样的“BBA”高端越野车,现在在温哥华需要10万加币,折合人民币53万,而国内经历了国产,只要60万人民币,差价非常小。
更“要命”的是,目前主打的是新能源汽车,而中国新能源车的性价比更是“完爆”北美。以特斯拉为例,Model Y在温哥华到手折合人民币要40万,在国内则是30万出头,反而更贵。
车价曾经有优势,现在没了,部分热销车型反而是温哥华更贵。拿着差不多的工资,绝对是消费降级啊!
超市、餐厅价格?别比了,太伤人了
房价和车价,再算上实际收入,已经会让来自国内的中产家庭移民皱皱眉头,而最痛苦的对比,当然是超市价格和餐厅价格。如果拿温哥华的价格兑换人民币,直接能让人“吐血”,尤其是对新移民家庭来说:
普通小馆子,国内点3个菜最多100人民币,在温哥华呢?70加币跑不了,再加上小费,妥妥的差价有4倍!再强调一下 —— 中产阶级移民后,在温哥华的收入折合人民币并没比国内高多少。
超市买一堆菜,国内花100人民币,同样的菜在温哥华超市差不多就是100加币,依然是5倍的差价。
原本在国内超市买菜可以不眨眼的中产家庭,来温哥华后却被迫去找冷冻菜、打折菜……没办法,贵了太多太多了。
什么,温哥华的生猛海鲜便宜?也许是便宜一些,但谁家天天吃生猛海鲜?更多的还是家常菜,那温哥华的价格就太离谱了。
还有外卖:国内点50人民币的餐,送到家实际花费可能是51,这边点20加币的餐,算上外送费、税费、小费,可能一下变成35,谁让这里的人工费如此昂贵?
在日常吃喝方面,消费降级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触目惊心”的。什么,免费医疗可以弥补降级?请问是日常花销更多,还是医疗费更多?况且,加拿大的“龟速免费医疗”,已经让无数人宁愿选择去自费的美国看病。
购物便宜?Temu、Shein“微微一笑”
曾几何时,时尚达人会说在美国、加拿大买衣服比在国内便宜太多。的确,某些品牌确实便宜,比如加拿大鹅、始祖鸟,但这也属于高端范畴。当我们讨论的是日常生活,发现在加拿大购物,也得体验消费降级。
因为加拿大各类商品、服装的“下限”比较高。除非你愿意去沃尔玛、Costco买毫无款式、毫无质量的低价服装,否则哪怕去耐克买条运动裤,如今也是动辄120加币,比国内还贵。
在温哥华的商场,哪怕是没见过的品牌,一件短袖T恤也随随便便就要开价50加币,而在国内淘宝、拼多多,同款可能50人民币都不需要。
为什么Temu、Shein这类廉价生活用品店能在加拿大、美国如鱼得水,引来无数拥趸?当然是因为美国、加拿大的同类产品太贵,跟Temu们相比,显得毫无性价比。
中产阶级,被迫“捡瓶子”
有位网友苦笑道:“在国内,一些瓶瓶罐罐我直接扔在楼下垃圾桶等人来捡,我可不会为了些小钱去回收东西,浪费时间。但在温哥华,我却养成了捡瓶子去回收赚点小钱的习惯。”
同理,汽车遇到一些小剐蹭,在国内肯定直接去店里修,反正不贵;在这儿就得想办法自己买漆去补,因为便宜太多;
车脏了,在国内清洗一下可能只要20人民币,在这里随随便便就是30、50加币,折合人民币又贵了N倍。
还有换马桶,在国内买马桶,包运费包安装,1000人民币的马桶实际就是1000;但在温哥华呢?马桶价格200加币、运费100加币、安装费100加币、旧马桶回收费100加币,实际花销500加币……
在移民前,很多人唱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来到加拿大后,发现这里真的处处有诗和远方、有美丽的田野。可是,生活却变得更加苟且……
去别的城市?你愿意去吗?
看到这里,可能有对加拿大不熟悉的潜在移民者会说:那干嘛要去房价物价最高的温哥华、多伦多,去加拿大别的城市不行吗?
行,当然是行的,比如埃德蒙顿,房价还不到温哥华的一半;如果是萨斯卡通、温尼伯,连一半都不到。可是……并非对这些城市不敬,因为它们存在的问题(比如严寒)会让人抓狂,况且适合华人就业的机会不算多。
总之,如果你非温哥华不去,并且你并不属于富裕人士,还需要靠自己的双手为生活打拼的话。那么在移民温哥华后,你需要做好承受消费降级的准备。同样的收入,在温哥华能获得的东西显然更少。
这也不是全盘否定温哥华,更不是否定移民加拿大,而是“需要对温哥华、对加拿大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毕竟这里的很多方面还是能带给你实实在在的升级,比如自然人文环境、比如恰到好处的生活节奏。
另外,在足够多元的温哥华,只要你足够努力,就算不可能实现大富大贵,最起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哪个族裔,都有在温哥华发光发热的机会。
可还是那句话:实实在在的升级,更多的升级的是“诗与远方”,是给你的生活锦上添花。但当你的钱不够花、当你还在被消费降级困扰,还在“苟且”的时候,这些诗与远方,又能有什么用呢?
来源:温房网综合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章的目的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以服务于社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已在文章结尾注明出处,如有标注错误或其他问题请发邮件到18cacom@gmail.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