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通胀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发现:即便收入不错,生活也越来越“吃紧”。
《环球新闻》(Global News)的“濒临边缘”(On the Brink)系列节目,讲述了安省伦敦市一户普通四口之家的真实生活。他们收入不低、工作稳定,却依然要精打细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们的故事,正在成为千千万万加拿大人的缩影。

“我们必须算清每一分钱,才能勉强过下去”
34 岁的 Cheyenne Allen 是一位活动策划人,马上就要迎来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她和丈夫住在安省伦敦市,家庭年收入约 14.7 万加元(税前)。从表面看,这是一户标准的中产家庭,丈夫是一位锅炉技工,两人都有稳定工作,还有一套房子。
“二十年前,两个全职收入、拥有一套房子,这种组合意味着生活稳定,”她说,“但自从疫情暴发后,一切都变了。”
Allen 回忆,自己在二十多岁时一边上学一边打两份工,尚能勉强维生;但如今即便全职投入自己的职业,有稳定家庭收入,生活却仍然步履维艰。
“我们现在的收入,本该能让生活过得更轻松。但现实是:钱根本不够花。”

“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加拿大购买力持续下滑
这种“收入高却仍感吃紧”的现象并非个例。康考迪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Moshe Lander 指出,加拿大人的购买力在过去五年内明显下降,事实上,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已呈现长期下滑趋势。
他用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每小时赚 20 加元,而一个巨无霸卖 7 加元,那你一小时买得起将近三个汉堡;但如果过去你能买四个,现在只能买三个,说明购买力在下降——无论你手里有多少加元。”
简单来说:工资涨得比物价慢,加拿大人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房贷、托儿费、食品……样样都贵
Allen 一家目前每月的房贷支出大约为 2,000 加元,此外还有不断上涨的公寓管理费。虽然他们目前的房贷利率相对较低,但她非常担心两年后房贷续约时的利率会上涨——那时她刚好结束第二次产假,要重新回到职场。
“想想都很可怕,”她说,“那时我不仅要重新工作,还要面对两个孩子的医疗保健开支……真的很难。”
随着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家庭支出也在持续攀升。Allen 坦言,幸好她第一个孩子可以母乳喂养,不然奶粉成本会非常惊人——“一周就要 50 刀,有的家庭甚至要在交账单和喂孩子之间二选一。”
她尽量通过二手市场购买育儿用品,但她发现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质量也堪忧。
托儿服务“排队两年无音讯”
目前,Allen 的大女儿每周去托儿所三天,每月花费600加元,如果改成全托,一整周都去,每月就要需要花费近 1,000 加元。尽管她在怀孕五个月时就申请了 $10/天的政府补贴托儿名额,但时至今日,已经两年过去,仍然毫无回音。
“我们现在的处境就是——只差一张账单,就要面临‘上班还倒贴’的局面,”她说,“如果再没有 $10 托儿的名额,我们可能要重新评估是否还值得去上班。”

食品价格再涨,加拿大家庭一年吃掉$1.6万!
根据 2024 年 12 月发布的《第十五届加拿大食品价格报告》,预计 2025 年食品价格整体将上涨 3% 至 5%,四口之家的年均食品开支将达到 16,833.67 加元,比 2024 年增加约 800 加元。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家已经开始种菜、做罐头、尝试保存食品来省钱,”Allen 说,“但如果美国贸易战的影响持续下去,我甚至考虑把自家菜园扩建。”
她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6 加元一小盒蓝莓,太离谱了!吃饭是人的基本需求,不应该这么贵。”

曾经的“中产”,如今的“边缘”
就拿 Allen 一家为例,年收入约为 14.7 万加元,表面上看似属于典型的中产阶层。然而,按照 2025 年安省最新的税率标准,扣除联邦税、省税、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PP)和就业保险(EI)等法定扣款后,他们的实际税后收入大约为 9.6 万加元,折合每月可支配收入约 8,000 加元左右。
听起来还不错?我们来看看实际支出。
首先是固定的大项支出:每月房贷约 2,000 加元,托儿费用 600 加元,食品支出大约 1,400 加元。这三项合计已达 4,000 加元,刚好吞掉了一半的家庭收入。
剩下的 4,000 加元还需应对以下开销:
-
- 水电暖气、电话和网络等基本生活服务费用,每月约 300 至 500 加元;
- 汽车贷款、油费和保险,两辆车每月的支出约 800 至 1,200 加元不等;
- 房产税或公寓管理费(如有)也是一笔固定支出;
- 医疗相关支出,包括非处方药品、牙科护理和婴儿用品等,每月大约 150 至 300 加元;
- 家庭用品、衣物更新等日常开销,约 200 至 400 加元;
- 此外,还需预留部分资金用于还债、储蓄或应对突发事件。
换句话说,虽然 Allen 一家账面收入不错,但真正能够“自由支配”的钱所剩无几。一旦遇上任何意外支出,例如家人生病、汽车维修或利率上调,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就可能陷入紧张甚至失控。

Allen 一家的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加拿大家庭复刻。
年入近 15 万,却依然在“温饱”与“崩溃”之间艰难求生。她们不是没有工作,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有收入,而是在物价飞涨、服务紧张、房贷高企的多重压力下,“中产”这个概念本身正在被不断压缩。
疫情后的加拿大,生活变了。努力不一定换来稳定,有时甚至连“勉强过活”都成了一种奢侈。Allen 说得很直白:“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撑得很吃力。”
当一个年入近 15 万加元的家庭也要为一张账单而焦虑时,有房努力工作的中产家庭沦为“新穷人”。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加拿大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联邦选举就在4月28日,提前投票周五已经开始。为了中产的未来,为了加拿大的未来,记得投出你的一票!
来源:超级生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