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超级生活综合报道: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83 岁的乔纳森(Jonathan)和 76 岁的艾伦(Ellen)拥有令人羡慕的资产和收入:总投资资产约 638 万加元,外加一套价值 140 万的房产,每年从投资账户提取收入约 67 万加元。
然而,即便财务看似自由,这对夫妻仍担心:“如果我们继续每年花 20 万生活,资产却越取越少,等我们九十岁,钱会不会先花光?”

富裕夫妻的退休焦虑
乔纳森和艾伦都身体健康,预计都能活到九十多岁。他们的投资组合由专业人士管理,资产配置合理:
-
-
乔纳森:60% 债券、40% 股票(含另类投资)
-
艾伦:55% 股票、45% 债券
-
投资账户具体情况:
-
-
TFSA 免税储蓄账户:38 万加元
-
非注册投资账户:130 万加元
-
退休收入基金(RRIFs):470 万加元
-
每年从这些账户中提取的收入为:
-
-
乔纳森:30.5 万加元
-
艾伦:36.3 万加元
-
合计:约 67 万加元
-
看似丰厚,但这里存在一个关键误区:这 67 万并不全是投资“收益”,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本金提取,尤其是 RRIF 账户。
RRIF账户:为什么本金也得动用?
加拿大规定,达到一定年龄后,RRIF 账户必须每年按比例提取最低金额,年纪越大,比例越高。
-
-
乔纳森 83 岁,最低提取比例约 7.7%
-
艾伦 76 岁,最低提取比例约 5.9%
-
假设 470 万加元平均分配,每年至少被动取出约 32 万加元,不论市场赚不赚钱。这意味着即便投资表现平稳,也会有本金被动支出。
投资回报跟不上支出,资产缩水压力大
过去三年,他们投资组合的年均回报率为:
-
-
乔纳森:1.8%
-
艾伦:2.5%
-
同期加拿大通胀率约为 3%~5%,也就是说投资“跑不赢通胀”,而每年支出约 20 万加元,本金正慢慢缩水。夫妻俩自然焦虑:“是不是应该只按最低标准取钱,以尽量保住本金?”
乔纳森的会计师提出了不同看法:RRIF 资金充裕,不如加速提取,到乔纳森 90 岁时将 RRIF 提空。这种做法有助于:
-
-
将取款置于最有利税率区间
-
减轻未来遗产税负
-
但乔纳森表示,他们并不追求大量遗产,因此省税意义不大。
专家解读:资产配置稳健,退休生活无忧
温哥华理财顾问Graeme Egan表示:
1、资产配置合理
-
- 乔纳森 60% 债券 + 40% 股票,83 岁仍适合
- 艾伦股票占比高一点,也合适
- 建议:乔纳森可将债券占比提高到 70%,剔除另类投资,降低风险
2、加速提取 RRIF 可行
-
- 多余资金可先投入 TFSA(若有额度)
- 其余放入非注册账户继续增值
- 加上CPP退休金和房产储备,未来退休开销完全可覆盖
3、看“账面缩水”需谨慎
-
- 年初到年末资产对比未扣除RRIF提款,并不能反映真实收益
- 应依赖理财顾问提供的综合回报报告
4、未来退休规划可量化
-
- 顾问可模拟最坏和最好情况
- 比如艾伦 95 岁那年出售房产,释放资金补充养老金
这对退休夫妻的焦虑,折射出许多退休人群面临的普遍问题:投资回报、通胀与支出如何平衡;RRIF 提款与本金保全的取舍;如何科学规划退休生活,既享受当下,又不担心未来。
不论你即将退休,还是正处于拼搏的职场黄金期,都需要提前规划、合理配置资产,才能让退休生活既稳妥又安心。
来源:超级生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