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房网综合报道:今年以来,加拿大房地产市场崩盘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越传越烈,情况真的时这样吗?房价停滞不前甚至是下跌,是崩盘的前奏,还是房地产市场的周期回调?
对这些问题,财经网站Nerdwallet的贷款专家和发言人Clay Jarvis进行了很诚恳的解析。
Jarvis认为,真正的市场崩盘并不常见,当前的情况更可能是市场的一次自我修正——在经历了一段激烈增长后,房价和交易量的回落并非灾难的前兆,而是市场回归平衡的必要调整。
那么,房地产崩盘与市场调整的关键区别在哪里?
北美地产市场的崩盘案例
要理解当前市场状况,不妨先回顾历史——北美房地产市场最近经历的两次重大崩盘,一个是2007-2013年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一个是1990年代初导致大多伦多地区房价大幅下跌的崩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遭遇毁灭性打击。从2006年7月到2009年1月,全美房价中位数暴跌29%,整个市场蒸发了超过$4.5万亿元的市值。这场危机不仅摧毁了无数家庭的财富,更引发了波及全球的经济海啸。
相比之下,大多伦多1989-1995年的房市崩盘虽然影响范围较小,但仍遭受重创。1993年8月多伦多平均房价为$18.9万元,较1989年4月的历史高点下跌了28%。
如何定义房地产崩盘?
虽然学术界对”房市崩盘”没有明确定义,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类危机通常具备两个显著特征:房价的深度回调以及漫长的复苏周期,而且在表象上有3个关键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是就业市场恶化,失业率上升。多伦多1990年代初的房市崩盘恰逢经济衰退,1992年失业率飙升至11.3%。类似地,美国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在两年内从5%翻倍至10%,直接重创房地产市场。
其次是外部触发因素。多伦多1990年代的危机是通胀高企、经济衰退与就业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经济问题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美国次贷危机则源于次级抵押贷款的泛滥,数百万家庭被诱导接受了远超偿还能力的贷款。
第三是缺乏可预见性。房地产市场往往对崩盘的反应是措手不及,这可能是其后果持续较长的部分原因。例如,在描述2007年美国房地产崩盘的书籍以及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大空头》中,仅有极少数洞察者预见了这场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房市崩盘还需要一个关键催化剂——市场情绪的逆转。当购房者从”安居需求”转向”风险规避”时,这种心理转变可能引发房价的长期低迷,形成恶性循环。
简单来说,就是当老百姓对买房这件事突然”失去信心”时,会引发更严重的市场下跌。就像大家都在抢着买某样东西时价格会涨,突然大家都不买了,价格就会持续下跌。
什么是市场调整?
知名房地产公司Royal LePage总裁Phil Soper指出,市场调整和崩盘关键区别在于严重程度的不同。”美国上一次房地产崩盘持续了约6年时间,而市场调整通常持续6到18个月。崩盘时房价往往出现两位数百分比的下跌,而调整期的跌幅通常维持在个位数。”
引发房价调整与崩盘的原因也大不相同。市场调整往往是住房市场内部变化所致:比如抵押贷款利率的快速上涨,或是像贷款压力测试这类降低购买力的新政策出台,都可能触发市场调整。
与崩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调整并不需要大规模失业作为前提。举例来说,2022年中期加拿大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时,失业率正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加拿大会出现全国性的崩盘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地产有很强的地域属性,而加拿大各省的经济结构差别很大,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比如当下温哥华、多伦多、卡尔加里、蒙特利尔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就有很大区别。
其次,加拿大经济的多元化和强劲韧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即便在经济面临挑战时期,例如COVID-19大流行期间,政府及时的刺激政策也为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经济韧性有效降低了大规模失业风险,使房主能够维持正常的按揭还款,避免了恐慌性抛售–这正是房市崩盘的典型前兆。
第三,加拿大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构筑了第二道防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查极为审慎,配合抵押贷款压力测试和首付低于20%必须购买违约保险等制度,不仅降低了贷款违约风险,也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因大规模止赎而引发的市场崩盘。
最后,从长远来看,持续的人口增长为住房需求提供了长期支撑。2016至2021年间,加拿大新增180万人口,增速领跑G7国家。虽然2025-2026年增速可能放缓,但刚需住房和投资需求将保持稳定,这种持续的需求是防止房价长期低迷的重要保障。
来源:温房网综合Nerdwa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