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房网综合报道:这些年关于温哥华的抱怨,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温哥华的人口毕竟是在不断上升,而不是不断下降。比如抱怨温哥华的华人多,但每年来到温哥华的华人一定比离开温哥华的华人更多。
这说明:温哥华仍然比较宜居,或者说,人们仍然对温哥华有所期望。在论坛上就有温哥华的拥趸表示“阵痛是暂时的,一切会好起来的。”
可是,一切真的会好起来吗?网友们的普遍观点其实是:曾经最宜居的温哥华不可能回来了,因为有太多的“槽点”已经打破了温哥华的完美形象。虽然你仍然可以觉得温哥华宜居,但要降低心理预期,或者改变宜居指标。
到底有哪些“常态”,打破了温哥华曾经的宜居形象?以下这些“常态”,让人看了都不免唏嘘:
鸣笛和双闪成为常态,开车体验大不如前
温哥华人开车一向很快,在过往也是如此,但也就是仅限于快。小编自己在2012年刚拿到驾照时,还曾做过统计:开了整整一个月车,在本拿比某主干道上听到的喇叭声不超过10次;
可现在呢?2024年3月,自己在同样的路段开了三天车,三天听到的喇叭声,已经远远超过了十多年前一个月的总和,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现在的司机变得更急躁、更易怒。
双闪常态是什么意思?这原本是紧急灯,出现紧急情况才会打,如今却有非常多的低素质司机假装紧急,打着双闪灯停在不能停车的路边,更有甚者停在路中间,全然不顾身后的拥堵,利用“规则”来钻空子。
如今在温哥华开车,不仅要忍受日益严重的拥堵,更要忍受各种暴躁司机、各种奇葩行为—— 以及,忍受高高在上的油价。
超高温超低温成为常态,四季如春已成笑谈
这是人们公认的回不去的新常态:不说很远以前,就说十年前,温哥华冬天很少在0℃以下,夏天很少在25℃以上。可现在呢?冬天经常有-15℃的超低温,夏天更是出现过40℃以上的极端高温。
温哥华的冬夏温差,从最初的20多℃,直奔50℃以上。2023年下旬到2024年上旬,温度更是呈现过山车,单周温差甚至会超过15℃。比如本周末,大温内陆城市最高温已经会毕竟30℃。
温哥华,已经从四季如春,变成了一周四季、一月四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大家都清楚:山火、内涝、泥石流,不仅影响了温哥华的颜值,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寓遮天蔽日成为常态,远离尘嚣的社区已不存在
虽然公寓和独立屋不该有高下之分,但至少从华人角度,很多人在国内住了半辈子公寓,选择温哥华正是冲着住别墅而来,因为贵为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的别墅比例相当高,温西几乎都是别墅社区。
可现在呢?因为要提升房屋可负担性,满足人口增长,温哥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行低改高(密度)、推行一改多,哪怕是一些最远离尘嚣的社区,比如UBC周边、Shaughnessy,也开始建公寓,或是打算建地铁。
想要在温哥华感受与世无争,感受安宁,感受家门口没有喧嚣吵闹,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也许就在几天后、几个月后,你家旁边就会变成“高密度居住示范区”。
打砸抢成为常态,无妄之灾已在身边
温哥华治安状况其实一直谈不上优秀,但曾经的温哥华充其量是入室盗窃多、偷车多,对财物不对人,可现在呢?治安分数最高的白石镇都能连发2次捅人事故,大温其他城市居民更是人心惶惶。
在华人聚居的列治文,打砸抢更是成为常态:吃个饭,放旁边的包没了;街头交易物品,名表被当众抢走;车库门忘关,被小偷洗劫一空……很多无妄之灾,已经悄然来到每个人的身边。
尤其是在开放难民政策、大麻合法化之后,加之房价物价的飙升导致流浪汉变多,这几年的温哥华别说是晚上独自行走了,哪怕大白天走在市中心、市中心周边,都会遇到各路牛鬼神蛇,让人没有安全感。
啃老成为常态,“创业之城”已消磨年轻人意志
这是Global News前两天的一份民调结果:目前,接近60%的加拿大退休父母仍然在为已经工作的子女提供经济帮助,比如协助买房、补贴水电费生活费,因为子女们负担不起住房,甚至吃不起饭。
讽刺的是,温哥华在疫情前还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年轻人创业的城市之一,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电影业、旅游业等行业发达,这些产业都是年轻人的理想平台。
可现实呢?现在的温哥华是全球房屋可负担性最差的城市之一、是工资物价比例最失调的城市之一,年轻人就算有创业热情,也会被无情的现实消磨意志。哪怕是一些曾经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也得精打细算。
劫富济贫成为常态,精明的决策将自己葬送
既然温哥华物价、房价和收入的比例惨不忍睹,那精明的人会通过精明的决策,来赚更精明的钱。比如,比起限制多收入少的长租,不如专门投资房产做短租。
然而,温哥华也好、BC省也好、加拿大也好,劫富济贫早已成为常态,一些精明的决策往往会突然将自己葬送:比如投资房禁止短租,拥有多套短租公寓的房主犹如五雷轰顶,房子“烂”在手里。
加拿大对传统行业也总是过分保护,比如好不容易才让Uber进入加拿大 —— 加拿大并不在意人们说它保守、说它顽固不化,反之,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独特的开放:移民难民政策、毒品政策、LGBTQ政策……
“低级错误”成为常态,最后的滤镜也已破碎
所谓的“低级错误”,指的是原本不该出现在温哥华这座规范、井井有条城市的错误。比如某家超市、某家餐厅因为食品质量不合格而引发的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在以前的温哥华几乎闻所未闻,如今却三天两头被曝光。
再比如,某个知名楼盘因为豆腐渣工程而导致漏水、导致工地塌方,某个知名开发商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楼盘烂尾、某个知名建商突然卷款跑路让无数维权者绝望……
即便是神圣的学术界,这几年也是坏消息不断,比如UBC 600名学生考试集体作弊、著名法学教授陷丑闻、教授身份造假、留学生伪造录取信等等,无不冲击着“底线”。
这些状况,完全突破了曾经温哥华的底线,但它们却真实地在反复发生着,让很多人对于温哥华底线够高这层“最后的滤镜”破碎。
想要成为大城市,这些都是必然?
方方面面在倒退的温哥华,真的要承受所有苛责吗?有人会说:这是成为大城市的必然。因为城市规模大了,意味着交通一定会更拥堵、形形色色的人一定会更多、别墅一定会更少、治安一定会更差。
在北美,其实这是说得通的,比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包括多伦多等城市,要么被吐槽脏乱差、要么被吐槽夜里根本不能出门、要么被吐槽被瘾君子占领,或者基础设施严重老化。
能理解的温哥华人的会觉得,温哥华也在向着大城市发展,所以以前的优点不可能得以延续。可是,这里的大城市“标准”,指的是北美大城市。
放眼全球,井井有条的大城市数不胜数,且不谈治安最好的中国大城市们,包括日本东京、新加坡、丹麦哥本哈根、奥地利维也纳这样的大城市,同样能保持安宁,而不是放任自己的退步。
别忘了,温哥华至今仍然是全球第五宜居的城市,那么温哥华理应继续、长期起到表率作用,而不是让民众的幸福感降低、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温哥华心灰意冷。
还有网友表示:温哥华其实也多的是难言之隐,毕竟倒退的现状已在加拿大全国蔓延,特鲁多政府一系列的“奇葩操作”,让温哥华跟着遭殃,并非只是温哥华市政府、BC省府的错。
所以,想看到转机,真的得等到2025年大选尘埃落定之后吗?可一座城市的趋势,又岂是一届政府能迅速扭转的?曾经那个在人们心中足够完美的温哥华,确实是不会回来了。
来源:温房网综合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章的目的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以服务于社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已在文章结尾注明出处,如有标注错误或其他问题请发邮件到18cacom@gmail.com,谢谢!